返回
草坪种子

小草坪做成大产业

2016-05-15 15:34
    眼下农村正值“三夏”大忙季节,南谯区施集乡明张村村民们忙于收获的不是小麦、油菜等常规农作物,而是一车车看似不起眼的草坪,它们由村草坪协会及其党支部的经纪人统一销售到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年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村民人年均收入达4500元。
    1990年,在外打工的刘延龙带回2亩地的草坪种子,在自家的承包地上试种。当时村里的群众都十分不理解:“咱祖祖辈辈都在庄稼地里除草,他却在庄稼地里种草”。半年后,刘延龙就以高出种粮5倍的收益,把2亩草坪卖到外地。经过几年的经营,身为党员的刘延龙敏锐地发现草坪种植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和良好前景,但村民们传统种植观念一时还无法扭转。干着急没有用,只有通过示范引导,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转变他们的观念。刘延龙先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跟着他种。他把种子无偿地送给大家,还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技术。对少数仍有顾虑的村民,他就到乡信用社贷款,预付给他们每亩200元的保证金。在他有力的推动下,该村草坪从2亩发展到20亩、200亩……如今,这个有3600亩耕地、10个村民小组的村,草坪种植面积达3200亩,并带动周边村及乡镇农户共同种植草坪,形成了一个近7000亩的草坪种植基地,种苗坪的亩平均收入达3000多元。在此过程中,明张村草坪协会应运而生。
    “一个人种能卖俏市,大伙都种,这草坪卖给谁?”、“粮食贱了可以喂猪,这草坪要是卖不掉能做啥?”当明张村的草坪生产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时候,村草坪协会在预测到了市场效益的同时,也预测到了市场的风险。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明张村草坪协会成立了党支部,刘延龙当选为协会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支部拥有党员8人。此举不仅调动了员协会内党员同志的积极性,还使协会的运作更加规范和有效。“支部加协会”的新型组织形式,使农民通过草坪产业链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小农户、大群体、小规模、大基地”的生产模式,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支部加协会”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该村有青壮年劳力700多人,绝大多数从事草坪生产经营,其中有42名草坪经纪人,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专业从事草坪的销售和绿化设计,这些原先的“泥脚子”逐渐变成今天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他们不仅为明张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为地方经济发展积累了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
    “支部加协会”模式还有力地推动了该村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2005年,草坪协会支部发动党员带头捐款11000元,对全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原来高低不平的道路被修整一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几年中,明张村党支部和草坪协会已捐资数十万元,用于该村的教育、贫困家庭救助等各项公益事业,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免责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举报
关闭
同类人造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