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的育苗技术
一、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5m,胸径1m。树冠圆球形。小枝灰白色,无毛。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基部一边楔形、一边近圆,叶缘不规则重锯齿或单齿,无毛或脉腑微有簇生柔毛,老叶质地较厚。花簇生。翅果近圆形,熟时黄白色,无毛。花3~4月先叶开放;果熟4~6月
二、 生长习性
喜光,耐寒,可耐一40℃低温,耐旱,年降雨量不足200 mm的地区能正常生长。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耐盐碱,含盐量0.3%以下可以生长,不耐水湿。生长快,萌芽力强,虫害多,在暖湿环境尤甚。耐修剪。根系发达,抗风、保持水土能力强。对烟尘和氟化氢等有毒气体抗性强。
三、 白榆的育苗技术
1. 种子采集 种子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成熟。成熟时,翅果由绿色变为浅黄色或黄白色,中部隆起,此时应及时采种。采种母树以15~30年生的健壮树为好。采集方法为人工震落,承接收集,或成熟散落地面后扫集。在通风处阴干,清除杂质,翅果即为播种材料。白榆种子发芽率一般为65%~85%,翅果千粒质量6.5~8.5 g,每千克翅果12万~16万粒。好随采随播,否则降低发芽率。如不能及时播种,应密封贮藏。贮藏期问种子含水量为7%~8%,贮藏温度不高于15℃ (贮藏1 a)或5℃(贮藏2 a)。
2. 育苗地的选择和整地 育苗地应选择有水源、排水良好,土层较厚,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地。育苗前一年秋冬季进行整地,深翻20 cm以上,施有机肥3 000-4 000 kg,磷酸二铵20 kg/亩。播前灌水造墒,耙地作床。床宽1.5 m,床长依地块而定。做到土壤细碎平整,以备播种。整地或作床前进行土壤消毒,在地上喷洒3%的硫酸亚铁溶液,每喷20 kg/亩左右。
3. 适时播种
1) 种子处理 白榆种子一般不用处理,可直接播种。也可用3ABT6号生根粉水溶液浸种2 h,捞出种子沥水晾干,即可播种。
2) 播种形式
3) 条播 行距30~40 cm,播幅3~5 cm,覆土1~1.5 cm,覆土后轻轻镇压,以保持土壤湿度,促进发芽。或开沟坐水播,覆细土0.5~1 cm,然后盖上一层2 cm厚左右的作物秸秆。
4) 撒播 先将床面灌水,待水全部渗入土壤中后,将种子全面均匀撒于床面,再均撒0.5~1 cm厚的细土覆盖,然后盖上一层2 cm厚左右的作物秸秆,可增加苗床内土壤湿度,预防晴天太阳直射,水分蒸发量过大,影响种子生根发芽。按种子发芽率为70%左右计算,每播种子2.5~3 kg/亩。
4. 苗期管理
1) 间苗 播后一般5~7 d即可发芽,10余天幼苗即可全部出土。床面盖作物秸秆的,当30%~40%幼苗出土时,分批揭除盖草。苗高3~5 cm时,进行第1次间苗。当苗高10~15 cm时,进行第2次间苗即定苗,一般留苗株距在10~15 cm或留苗15~20株/m2,留苗1万株/亩~1.5万株/亩。
2) 灌水施肥 出苗前,土壤干旱时不可浇蒙头大水,只能喷淋地表,以免土壤板结或冲走种子。盖草的苗床墒情不足时,可直接向覆盖物上洒水补墒。间苗后,浇水和追肥可结合进行,一般于6~7月可追施复合肥10 kg/ 亩。间隔半月后追施第2次。
3) 松土除草 幼苗期加强中耕除草,苗木稍大时结合松土进行除草。雨后和灌水后应及时松土,以免土壤板结。化学除草于出苗后1个月左右采取毒土法施药,可用25%的除草醚按1~2 g/m2施用。
4) 病虫害防治 榆树易受榆蓝金花虫危害,可喷洒0.067%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幼苗期易发生立枯病,可喷洒0.167%多菌灵预防,每半月1次,连续喷3次。
5. 苗木出圃 白榆1年生苗出圃标准:地径1 cm,苗高150 cm,根长25 cm,大于5cm长一级根数5条。白榆苗木根皮柔韧,容易撕裂,起苗时要用锐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