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草莓植株匍匐地面生长,且开花结果期长,果实易与地面接触,田间湿度大时易感染病害。因此,雨季必须抓好清沟排渍工作,及时喷施药剂防护。对灰霉病、叶斑病、黄萎病、芽枯病等病害,可选用波尔多液、绿乳铜、绿得保、代森锌、托布津、防霉宝、多菌灵等药剂喷防,特别是在发病后应及时施药,将病害控制在始发期。病毒病主要是由蚜虫带毒传染,应注意防治蚜虫。此外,对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可用1000―1500倍液的辛硫磷药液浇灌毒杀,对红蜘蛛可选用克螨宝、克螨特等药剂喷杀,注意在果实成熟期禁止施用化学农药,以确保食用安全。
草莓苗叶斑病:分布较广,在我国草莓栽培区广泛发生,严重时发病率可达40%~60%。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大多发生在老叶上,叶柄、果梗、花萼、浆果也可受害。叶片染病,较初形成小而不规则的红色至紫红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直径2~5毫米大小的圆形或长圆形病斑,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紫褐色,似蛇眼状,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为害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叶片枯死。果柄、花萼染病后,形成边缘颜色较深的不规则形黄褐至黑褐色斑,干燥时易从病部断开。果实染病,浆果上的种子单粒或连片受到侵害,被害种子连同周围果肉变成黑色。病菌喜潮湿的环境,病菌较适的温度为18~22℃。重茬、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多湿地块或植株生长衰弱的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品种。2、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控制施用氮肥,以防徒长,适当稀植,摘除老叶、枯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采收后及时清洁田园,将残、病叶集中烧毁。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淋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间隔10天喷1次,共喷2~3次。
草莓苗褐斑病(叶枯病):1.病症。首要风险叶片,果梗、叶柄也可发病。叶感病后先呈现褐色小点,后逐步扩充年夜为圆形或近卵形斑,圆斑中央为褐色,外围为紫褐色,边缘为紫红色,病健交界较着。后期病斑上可造成褐色小点,呈犯警则轮纹枚举。病斑交融在一起时,可使叶组织大年夜片枯死。病斑在叶尖、叶脉产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2.防治要领。选用抗病种类。培育栽培抬举壮苗,节制氮肥使用量。栽植前用4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20分钟,可减轻发病。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500倍液、50%苯菌灵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草莓苗红蜘蛛病:又称朱砂叶螨、全爪螨。是保护地栽培草莓的重要害虫,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食性杂,以成螨、若螨在叶背刺吸植物汁液,发生量大时叶片灰白,生长停顿,并在植株上结成丝网,严重时导致叶片焦枯脱落,草莓如火烧状。草莓叶片越老,含氮越高,红蜘蛛易发生。粗放管理,植株长势衰弱,危害加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早春进行翻地,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虫源。蔬菜收获后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草莓育苗期间,及时摘除有虫叶、老叶和枯黄叶,并集中烧毁。2、化学防治:应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1.8%齐螨素乳油6000~8000倍等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1、枯萎病、根腐病:均为土传病害,用益成活性菌500-800倍液全程拌土或随水浇根。改善土壤微环境,用菌肥拌农家肥进行底施。早期发现病株及时用好友700倍液加施尔富300倍液浇根,或用益威800倍液浇根,病株周围多浇,其他健株正常浇
2、灰霉病:植株开花后的主要病害,在花朵、花瓣、果实、叶上均可发病。在膨大时期的果实上产生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密生灰霉使果实软化、腐败,严重影响产量。于现蕾到开花期进行防治,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500-700倍液等喷雾。
3、叶斑病:此病主要与品种抗性有关,以诱导抗性为主,发现叶片长势偏旺,及时在傍晚用OS-施特灵 400倍液或低聚根素300倍液加若尔斯1粒/15公斤水,或者用消素立1000倍液加基因活化剂1000倍液,或者用无菌地带1500倍液加诺尔1000倍液。每次喷雾间隔5-7天。视天气环境条件而定喷雾次数 4、炭疽病:主要注意湿度大、无对流风天气。在发病中心株及其周围喷布波美0.3度石硫合剂。在花序显露至开花前,喷保护剂保托生或大生M-45等。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次。
5、虫害:根据虫害种类进行生物防治。方法有:印楝素1000倍液提前5-7天喷雾(不影响蜜蜂授粉)2-3次就可达到防治效果,而且促进果实膨大。蚜虫可用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红蜘蛛用苦参碱800倍液全田喷雾,或 5%速杀威500倍液加印楝素1500倍液。





种植管理:
1、中耕与施肥。中耕松土,利于有机物分解。11月至12月应浅中耕3次。初花期与坐果初期各追肥1次。亩施尿素10千克,磷肥20千克,氯化钾1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35千克。
2、花芽分化前期的管理。9月上旬移栽的草莓苗,除及时补充水分外,应加盖遮阳网遮荫。网离地面1.2 米,便于人员操作。要及时摘除枯叶、老叶及腋芽和匍匐茎,保持5-6片叶。花芽分化需较低温度和短日照,可在遮阳网上加盖草苫(草帘)。通过揭与盖草苫的操作过程,人工造成短日照的条件及较低温度,促进顶花序和腋花序的分化,时间有月余。
3、灌排方法。在开花与浆果生长初期,分别灌水1次。宜用沟灌,使水灌到沟高2/3处为好,让水渐渐渗入畦土,沟内余水排出。
若天旱,应5-7天灌水1次。用橡胶管前端套上一段金属管进行穴灌,既省水,又能保持畦土疏松。秋季多雨时,应及时排水。草莓园四周应早做排水沟道,使棚内畦沟水能排尽。
4、加盖塑膜。10月至11月上旬,是草莓花序分化期末,可撤除遮阳网。江准地区,“立冬”后盖地膜,“大雪”前覆盖大棚膜,使棚内气温保持在28-30℃。“暖冬”年份,“冬至”时节加盖中棚塑膜。“冷冬”年份则应同时盖上大、中棚塑膜。总之,“小寒”至“大寒”时节,棚内气温应保持在25℃以上,至少也在23℃以上,只有满足以上气温,草莓才能正常生长。
5、通风操作。草莓苗生长的土壤湿度应在70%-80%为宜。棚内空气湿度以60%--70%为好。因此,当棚内气温超过30℃时,应通风。11月至12月应于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揭开大棚及中棚两头塑膜通风。当棚内湿度超过70%时,也应通风,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花期棚内放养蜜蜂,可在大、中棚两头另做尼龙丝网,便于顺利通风。大棚通风的另一作用,是防治草莓白粉病。
6、采收。草莓苗开花、坐果到浆果着色,软化,释放特有香味,时间约 30天。草莓浆果成熟后,应分批采收上市。一般亩产草莓1500千克。
病害防治
1、叶斑病:又称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防治对策: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700倍液,十天后再喷一遍。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200克对水75千克进行喷雾。
2、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花、果、果梗和叶柄。叶片上卷呈汤匙状。花蕾、花瓣受害呈紫红色,不能开花或开完全花,果实不膨大,呈瘦长形;幼果失去光泽、硬化。近熟期草莓受到为害会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对策:在发病中心株及其周围,重点喷布波美0.3度石硫合剂。采收后全园割叶,喷布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及30%特富灵5000倍液等。
3、灰霉病:是开花后的主要病害,在花朵、花瓣、果实、叶上均可发病。在膨大时期的果实上,生成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密生灰霉使果实软化、腐败,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对策:于现蕾到开花期进行,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500倍~700倍液等喷雾。 根腐病: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柱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 防治对策:草莓移栽前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浇于畦面,然后覆土,整平移栽,以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传染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