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盆景艺术

林学教授:箬竹可种在花盆里

2010-08-13 00:00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病梅馆记》讲述了形态独特的梅花对世人来说是何等珍贵。浙江农林大学余学军的一项科研成果可以和长相奇特的景观梅花相媲美。他让长在山间的箬竹个头矮了一大截,叶片瘦身一大圈,可以种在小花盆里。
箬竹的竹叶宽大、颜色翠绿,可以包粽子。不过,余教授的美丽箬竹更符合城市人口味,可以包“迷你”粽子。

昨天,商报记者到浙江农林大学的余教授的竹子实验园里参观,看到了放在实验瓶里的箬竹,小时候它就很水灵。

这项技术一旦成熟,你将在高档小区的绿化空间里见到它。

为什么把箬竹从山上搬到实验室?

“这要从富阳农民说起,箬竹被当地农户当做粽叶用。其实,箬竹的叶子宽大飘逸,曾在张大千的名画中亮过相。但是,箬竹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只生长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上。”余教授娓娓道来。

2004年,余教授到富阳考察,攀爬到半山腰时,箬竹的宽大叶片深深吸引了他。硕大的叶子耷拉着脑袋,像个腼腆的大姑娘,高雅而不失野趣。当时,余教授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可以把叶子培植得更小,引进到高档小区,抬高箬竹的身价,让更多的竹农获利?

过去的十多年,竹农的经济收益不太理想。以毛竹为例,种植的人多,但每亩收入微薄,只有300元-500元,余教授希望能够研究出经济效益更好的竹子。于是,他想到了可以替代草坪的地被类竹子。

“只要技术过关,箬竹可以栽培成保持水土的地被类植物。”罗教授把想法和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所的同伴说了说,大家点头通过。当时,箬竹在园艺品市场不常见,如果改变它的竹竿和竹叶的长度和大小,人们可能会喜欢它的独特模样。

一年后,余教授把箬竹带到了自己的实验室。

培植过程中,遇到过一个大麻烦,箬竹种源的数量太少,要大面积推广需要人工培植,并反复调整湿度。

“当时可以选择的培植方式有两个,一个是把箬竹的根系放在盛水的试管里,另外一个是采用克隆技术,把无性养殖的方法用在箬竹栽培中。”余教授同时运用了两种栽培方法,最后解决了难题。现在,临安的一个实验点正在进行箬竹进社区的实验,居民的反映都不错。

如果把美丽箬竹推广到高档小区,每盆的价格是2元-3元,每亩产值5万元,竹农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有个好消息,余教授说,盆栽箬竹的技术可以免费提供给竹农。

  • 免责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举报
关闭
同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