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病虫防治

桑树枝枯菌核病防治方法

2016-08-13 09:01
    桑(学名:Morus alba L.):桑科桑属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5米。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叶卵形至广卵形,叶端尖,叶基圆形或浅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叶面无毛,有光泽,叶背脉上有疏毛。雌雄异株,5月开花,葇荑花序。果熟期6-7月,聚花果卵圆形或圆柱形,黑紫色或白色。喜光,幼时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湿能力极强。
 

 
    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中国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叶为桑蚕饲料。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叶、果和根皮可入药。
    桑树枝枯菌核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侵害导致发病。该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年,在次年春天气温回升到15℃左右时(一般在2月中、下旬),土壤中的菌核开始抽生出子囊盘(粉红色),从盘上喷发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侵害桑花和桑芽(新梢),受害部位先出现褐色小斑点(病斑),在温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斑逐渐扩大,将枝条或芽包围周边并上下扩展(主要是向上扩展),造成新梢病斑以上部位迅速枯萎。
    病斑部位的皮层组织严重腐烂,易于剥离,干燥时表皮收缩变红褐色或黑褐色。病变部位的木质部也呈褐色。新梢在病斑部位易折断下垂,最后脱落到地面。一般到3月中旬后,病斑表面可见白色菌丝,呈发霉状,并逐渐在病斑处皮下产生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比较坚硬的黑色菌核,甚至病枝髓部也产生柱状黑色菌核。新梢病斑部位及桑花等处的白色菌丝可以通过风、雨、昆虫等媒介,引起再次侵染,使病情扩大蔓延。病原形成菌核后即休眠越年。
    在象州县,发病的高峰期是2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气温上升到25℃后,发病受到抑制。种植密度大及冬季间种绿肥、蔬菜等作物的桑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在发病期间及时清除发病的花、果、枝、梢,并集中烧毁,减少菌丝再次侵染扩散蔓延和明年发病病原。
    2、做好肥培管理及春季桑园排水,减轻病害。同时要及时采叶,采叶自下而上,防止桑叶老化。
    3、夏伐或冬伐后做一次翻耕,将清除不尽的菌核深埋土中,减少明年初次侵染源。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在花、芽及附近表土上,隔7天重复喷一次,连喷三次。
  • 免责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举报
关闭
同类知识